2025年11月14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全国巡展第三站,在福建省龙岩美术馆隆重启幕。

展览文献部分以四大板块为框架,以时间为线索,集中呈现了中国画教育史上“课徒稿”这一特殊载体的历史价值。从明清师徒相授的笔墨秘要,到近现代学院教育的体系化探索,课徒稿不仅是技法传授的媒介,更承载着画理、画法与文化精神的深层交融。为增强观众认知,展览特别辅以现当代名家原作,通过“文献+作品”的互证模式,直观展现凝固于纸上的画诀如何转化为生动的笔墨实践。这种“让历史说话”的策展理念,使观众得以穿越时空,感受课徒稿中蕴藏的艺术思想生命力。


作为巡展的第三站,此次展览延续了“跨域对话”的学术基因。自浙江美术馆启程,经内蒙古美术馆中转,最终抵达龙岩美术馆的历程,构成了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三重奏”。每站均以文献展与学术研讨双轨并行,既梳理传统师承体系,亦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探讨中国画教育在当代语境下的多元可能。
在导览环节,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林浩浩以“理论+实践”为线索,带领观众深入解读展览内涵。第一单元聚焦课徒稿文献的源流与嬗变,揭示其作为中国画教育“基因库”的历史角色;第二单元则通过现当代名家原作,剖析课徒稿在笔墨训练、创作思维中的实际应用。林浩浩强调:“课徒稿不仅是技法教材,更是中国画‘道器合一’思想的物化载体。它连接了传统精髓与当代实践,是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关键切口。”
随后的专家座谈会上,多方观点碰撞,为课徒稿研究注入多维思考。龙岩市文联党组书记王永忠指出,课徒稿研究“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术支点”;市文旅局三级调研员黄素珍则认为,展览以艺术为媒介,实现了对公众的美育启蒙。
艺术教育领域专家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深刻见解。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梁明结合教学经验,强调临摹课徒稿对提升笔墨修养的不可替代性;福建省美协副主席林涛指出,展览为艺术家反思传统、重构知识体系提供了契机;厦门大学方广智教授呼吁高校教育应立足传统资源,探索现代转化路径。龙岩学院学者亦从地方视角切入,赖才芳副院长强调课徒稿的史料价值,林启泉教授提出“以慢促传”的教育理念,朱荔婷副教授则关注其社会美育功能,认为此类展览“搭建了专业艺术与公共教育的桥梁”。
课徒稿项目不仅填补了中国画现代教育史的研究空白,更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项目组表示,将整合巡展三站反馈,持续深化课题研究。此次龙岩展既是对画学传统的一次系统回溯,亦为“传统如何活化于当下”提供了开放对话平台。
从西子湖到闽西土,课徒稿所承载的不仅是笔墨技法的传承,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基因赓续的深度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循脉”展览以文献为舟,以实践为桨,推动中国画教育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