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人还在把“懒人经济”简单理解为外卖和扫地机器人时,深耕股权设计与资本运营十余年的王登举,早已在这条赛道布下重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懒人经济’爆发的前夜。”最近在一次小范围的行业分享中,王登举这样判断。作为服务过20多家企业的实战派专家,他于2025年国庆节出版的《懒人经济》一书,意外地成了观察这一赛道的重要窗口。

“懒”背后的人性刚需
“很多人误解了‘懒’这个字。”王登举习惯用案例说话,“车轮的发明,不是因为勤劳,而是原始人懒得扛东西;福特发明流水线,灵感来自屠宰场的传送带——他懒得让工人来回走动。”
在他看来,这种“懒”恰恰是创新的源动力。最近创投圈流传着他书中的一个数据对比:2025年全球懒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美元,而2023年中国外卖市场1.2万亿的规模,已经相当于瑞典一年的GDP。
“更值得玩味的是亚马逊那个‘一键下单’专利,估值23亿美元。”他分析道,“这个专利的逻辑很直白——每次点击省7秒,全人类加起来就能多活一个世纪。这背后是对用户时间价值的极致认可。”
六大赛道的落地密码
比起宏观趋势,王登举更擅长从股权设计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拆解项目。
比如智能家居领域的云鲸智能,他认为成功的关键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精准抓住了用户“懒得倒污水”的痛点。“自动上下水基站这个设计,直接把拖地体验从‘半自动’升级到了‘全自动’。”
在懒人食品赛道,他特别提到了叮叮懒人菜的“9秒速烹”技术。“把餐厅卖68元的水煮鱼做成30多元的预制菜,还能保证活鱼现切的口感——这种性价比背后,是供应链的深度重构。”
这些案例都收录在他的新书里,不过他说,写书只是第一步。
从写到做的深度布局
据了解,王登举团队正在筹备针对懒人经济领域的专项服务体系和产业基金。“我们计划年底推出股权设计课程,专门解决这个领域创业者的股权架构痛点。”
更引人关注的是那个正在筹备的产业基金。“我们重点关注智能家电和社区服务项目,特别是那些能解决用户‘懒痛点’的小而美企业。”
一位接触过该项目的投资人透露:“王老师对这个赛道的理解很独特,他不仅看市场规模,更关注项目是否真正理解‘懒’背后的人性需求。”
赛道正在升温
随着《懒人经济》在多个平台持续热销,王登举的这个判断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不过他觉得,现在只是开始。
“懒人经济不是一阵风,而是消费升级和技术驱动的必然结果。”他最近在书中新增了一个观点:“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比用户更懂他们的‘懒’。”
这句话,或许正是他持续重仓这条赛道的最好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