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抖音搜索「装修」,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有人在北京50平的老破小里,用3万块打造出「移动城堡」;有人在大理的古村落里,把300年老宅爆改成咖啡馆;还有人在青岛,将自建房改成三代同堂的多功能国风小院……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抖音发生。
过去一年,超过1亿用户在抖音记录自己的家。
从毛坯房到精装修,从城市公寓到乡村小院,从装修经验谈到种菜日常,无数真实的分享,一点一滴勾勒出国人对「家」的全新想像。
近期,抖音基于这些内容与行为数据,推出《抖音家装百城好家居住趋势洞察》,首次呈现全国百城百家的真实居住样貌。
你会发现,原来「家」可以有这么多种打开方式。
01 「家」的定义,正在延展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几个关于居住的明显趋势变化。
从面子到里子
首先,近一年来关于「家」的话题,用户在抖音的搜索习惯上呈现出三大趋势──更省钱、更明确、更实用。
更省钱。并不是说减少需求,而是更强调质价比,把钱花在刀刃上,像#低预算装修 搜索热度持续走高,「3万改造出租屋」、「5万装修两居室」等爆款内容更是层出不穷。搜索用词也变得更加精准。过去可能搜「客厅 灯 好看」,现在会直接搜「吸顶灯 极简」;尤其在家电方面,用户会直接定位具体的家电型号,从真实用户的分享比较不同产品的性能与价格。此外,用户越来越关注家居的实用性,比如睡眠和季节性需求搜索量大幅上升。
一句话来说,在「家」的领域,用户愈发懂得精打细算过好日子。毕竟面子是给别人看的,但住得舒适与否、花钱是否值得,只有自己最清楚。
从拥有到体验
其次,当「拥有」不再是人们唯一关注的事,家的实际体验感成为人们愈发重视的环节。租房改造、小空间改造等话题热度持续上升,青年共居等细分话题也不断涌现,许多人还会专门拍摄窗景记录四季更迭,将目光聚焦在如何创造更多的美好居住体验。
比如博主@李小冷不冷记录的大理共居生活,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在保持独立空间的同时共享院落。他们看重的不是房产证上的名字,而是植物染工坊里的创作时光、院子里的下午茶时间。这种对居住体验的重视,证明家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拥有,而在于如何生活。
从固定到流动
另外,我们也看见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带起新的居住趋势。#旅居生活、#返乡创业青年 等话题持续受到关注,#住进风景里 话题曝光更达279.6亿次。这些数据背后,是远程办公、旅居、双城生活、归园田居等新生活方式的兴起。
@wuli揪揪记录的房车生活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对情侣将大巴改造成移动的家,配备可拆卸的家电和灵活的储物系统。他们的「家」随着季节迁徙,春天在云南看花海,夏天去青海湖边露营。家不再是固定的坐标,而是流动的盛宴。
再比如@院里的凌叔,他从广州返乡自建房,280平米的院子让他重新与自然建立连接。从晨光洒向院落的角度变化,到四季植物的生长轮回,这些在城市钢筋水泥中难以触及的自然律动,如今成为他生活的底色。
从标准到个性
而在家的审美风格上,也是越来越百花齐放。中式、新中式、法式、极简、中古、混搭……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拥趸。显而易见的是,「家」不再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
@100个中国女孩的家,记录了100多位女性的居住空间,有独居女孩的10平米出租屋、二胎妈妈的150平大平层、设计师的loft工作室,还有返乡青年的乡村小院。每个家都独一无二,折射出主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
她们常常收到留言询问「怎么找到自己家的风格」,但主理人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重新思考,「会不会是要先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家的模样,应该是从你真实的生活需求出发,而不是先套一个漂亮的外壳。」
这四个转变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即人们正在从「买房安家」的传统观念之余,找到看待「家」的多元视角。家可以是租来的、移动的、共享的,可以混搭、可以极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02 真实的中国居住百景图
不管在大城市、小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人在抖音记录着自己的家,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百城居住图景,让我们看见不同地域的居住趋势和审美偏好。
大城市的去风格化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追求北欧风、日式风等固定风格,而是用混搭的艺术,把家变成自我表达的场域。
@姜波拉的家就是典型代表。她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单一风格,而是让不同时期的爱好、藏品自然叠加,走廊里的书柜堆满了各种喜欢的书和小物,家便成为生活轨迹的真实投射。
建筑师@薛小聿更是将去风格化进行到底。她在自己设计的家中,没有风格标签,更多的是生活逻辑,根据家人需求和现有物品来配置空间。她说,希望自己的家能越住越喜欢,而不是过了几年感慨“这种风格过时了啊”。
去风格化的居住趋势背后,是大城市年轻人对个性表达的追求。他们的家可能同时出现工业风的水泥墙、中古风的柚木家具、现代简约的灯具,看似矛盾却和谐共存,因为这就是城市多面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城市的美学崛起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则更倾向于确定性的风格,有迹可循地雕琢空间细节。
新中式博主@小亦家选择在小城边缘构建她的美学理想国。从木质家具的纹理选择,到水墨画的悬挂位置,每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小城的慢节奏,让她能够真正住进自己营造的禅意空间,在平静中安住当下。
@花爸家则将半山别墅改造成了法式田园风的理想居所。莱姆石、棕榈树、暖色调搭配大落地窗,院子里还有一个游泳池,让一家四口和一只比格的日常,都洋溢着浓浓的度假氛围感。
这些案例反映了小城市居住美学的独特优势,即更充裕的空间、更从容的时间、更低的试错成本,让居住者能够深度实践自己的美学理念,构建理想居住生活。
乡村的田园实践
在抖音,#我的乡村生活# 播放量高达7946.2亿次。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回到乡村,主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让乡村展现出勃勃生机。
像@肥美本美 选择在昆明大墨雨村扎根,这是一个保留了300多年彝族生活方式的古村落。她在这里开了一间咖啡馆,日常也和大伙一起围着火塘烤火,分享杀猪饭和羊汤锅,感受现代生活与古老习俗的交融。
@春秋与诗及你将山东青岛的普通农房升级为国风小院,地暖与玻璃房让三代同堂的生活更加舒适。这里成为老人颐养天年的居所,也是孩子们周末的乐园,展现了乡村居住的代际和谐。
@尧大叔的花园别墅则记录了一个三胎父亲的回乡之路。告别城市996后,他在江西宜春重建家园,拥有了260平米新宅配700平米庭院,在种花养鱼的日常里,重新找回生活本来的模样。
这些回到乡村的人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活实践,更重新发现了乡土生活的深层魅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活质感并非取决于坐标的繁华程度,而在于内心真正的安放之所。
03 人人都是「家」的记录者
在抖音,越来越多人成为自己家的记录者,他们的身份多元、创作形式丰富,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家居创作生态。
家居创作者正在增加
数据显示,2025年Q1相比2024年Q4,新装家居博主增长66%,高线年轻家居博主增长35%,和「家」有关的活动投稿数量和参与人数皆呈现明显增长。也就是说,越来越多人正在抖音晒家。
创作者身份多元
从刚毕业的租房族到中年返乡的创业者,从裸辞旅居的青年到专业室内设计师,抖音上的家居创作者身份极其多元。
比如@杰瑞有个漂亮家,她原本是短剧导演,怀孕后开始设计、记录自己的家。她的家有各种收纳巧思,还有专为孩子设计的跃层童话屋,吸引了超过21万宝妈宝爸关注。大厂裸辞后定居大理的@活力少女阿珍,则在抖音记录着从北京到大理、从大厂到盖民宿的完整居住转变。
除此之外,前室内设计师@JGA、独居养5只猫的@温阿喵、把家变成「植物园」的@图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都在抖音记录着自己对「家」的独特理解。
创作形式更加丰富
从简单的前后对比,到完整的装修日记、干货解析,家居内容创作形式在抖音越发多样。比较特别的是,在抖音很多人倾向分享真实的的居住日常,没有多余粉饰,让大家看见具体的家和具体的人。
像@肥美本美专注记录院中鱼塘的四季变迁,如春日新绿、夏日荷花、秋日落叶、冬日薄冰,从日光流转到夜色沉静,同一空间在不同时节呈现的万千面貌,成为她专属的创作标识;而@潇潇的大别野则记录了与闺蜜共同买房、装修的完整历程,镜头中不仅有家的变化,更有友谊在共同筑巢过程中的温柔延续。
创作加速助力
通过抖音家速计划等扶持项目,许多家居创作者实现了快速成长。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花爸家。他们家有一个二楼直达一楼的消防杆滑梯,让孩子可以滑着下楼,结合花爸多年摄影经验的一镜到底功力和平台运营助力,不到2个月,花爸光是记录这独特的家,便出了10条百万级爆款,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迅速成为18万粉博主。
除了扶持助力以外,平台还通过城市沙龙等线下活动连接高潜力家居创作者,帮助创作者互相学习、成长,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者社区。这种支持机制,不仅帮助优质创作者在抖音快速成长,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在抖音晒家的行列。
04 结语:看见可能,创造可能
总结来看,「家」已经不只是一个落脚处,而是承载情绪、自我和想象力的容器。当人们不再被「应该怎么住」束缚,而是回归内心,思考「我想怎么住」,无数可能性就此打开。
这份来自抖音的百城居住趋势洞察报告,为大众揭示了万千鲜活的中国居住样态。没有过度包装,也不拘泥于风格流派,全是带有生活印记的居住日常,展现出百花齐放的个性表达。人们用真实的记录,在抖音证明,理想的「家」没有标准答案。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真的感谢互联网让我看到这种好东西,世界太广阔了。」或许这就是抖音家装内容的最大价值,即让人们看见多元的居住可能,进而定义、创造属于自己的居住生活。
今天,超过1亿人正在抖音分享自己的家,明天,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因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答案──如何住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