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199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切都是新鲜的。

在北方筒子楼拥挤的走廊里,在南方新落成单元房的厨房中,甚至在东部沿海先富起来农户的厅堂内,一种细微却持续的嗡鸣声悄然蔓延——那是冰箱运转的声音。彼时,这种方头方脑、通体洁白的电器,刚刚从“凭票供应”的稀缺清单中走出来,成为普通家庭“现代化”的具象符号。

如今,它冷藏的已经不仅是鱼肉蔬菜,更是一个时代对“新鲜”生活的全部渴望。这看似简单的制冷空间,在此后的三十五年里,将成为中国经济脉搏最灵敏的温度计,测量着从短缺到丰裕,从模仿到创新,从本土到全球的每一次冷暖变迁。

当前,冰箱行业步入“慢增长”周期,城镇每百户拥有量突破103台、农村逼近100台,这个曾经的“奢侈品”已沦为存量竞争的“红海”。而在这场跨越三十五年的产业激荡中,格力电器——这家以空调为绝对核心的企业,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入局者”、“破局者”的转型,不仅书写了一个完美的相关多元化叙事,更映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底层逻辑变迁。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启蒙年代:短缺经济下的“硬通货”与格力的“技术伏笔”(1990-1997)

在上世纪80年代,冰箱市场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购买冰箱不仅需要攒够一大笔钱(相当于普通家庭数年积蓄),往往还需要“票证”或“关系”。

这种短缺经济也导致了1988年“价格闯关”时期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家电是抢购的重点对象。到8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为冰箱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城镇家庭的冰箱普及率仍然不高,农村地区更是凤毛麟角。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宏观经济正经历着一场“软着陆”的阵痛。

价格闯关的余波未平,通货膨胀的阴影犹在。然而,总设计师南巡的春风,已开始解冻计划经济的坚冰。消费需求,如同被压抑已久的火山,寻找着一切可能的出口。

冰箱,作为“新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中的扛鼎者,其意义远超实用范畴,它是家庭现代化的标志,是婚嫁清单上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在政策舞台上,轻工业部制定的产业规划与进口配额,如同指挥棒,引导着有限资源的流向。雪花、万宝、香雪海等本土品牌,在政策的庇护与市场的渴求间快速成长。

生产线日夜轰鸣,但产品仍供不应求。彼时的冰箱,功能单一,外观敦实,能耗更是不便言说的秘密。拥有一台158升的单门冰箱,足以让一个家庭在邻里间获得持久的尊重。

这是一个卖方市场的黄金时代。工厂的核心任务是扩大产能,渠道的关键能力是拿到提货单。广告语直白而有力:“家有XX牌,新鲜自然来”。消费者对技术的理解停留在“制冷强、声音小”,对品牌的忠诚度建立在“耐用”这一朴素的需求上。

然而,危机在繁荣的表象下孕育。重复建设导致产能已经显现出过剩的苗头,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全国性品牌难以真正形成。一场行业洗牌,已在暗流中蓄势。

此时的格力,尚未涉足冰箱领域。1991年才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格力电器,正将全部精力投入空调赛道。彼时的空调市场,与冰箱有着相似的“短缺底色”,但格力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技术优先”的路径——从引进日本三菱压缩机技术,到自主研发往复式压缩机,格力在制冷领域的早期积累,为日后跨界冰箱埋下了关键伏笔。

“空调和冰箱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核心都在压缩机。”格力一位资深工程师表示,数十年的技术沉淀让格力切入冰箱赛道时,拥有了“降维打击”的底气。

洪流与淬炼:价格战洗牌与格力冰箱梦觉醒(1998-2008)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外溢效应,给过热的中国经济泼了一盆冷水。内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正在此时,中国冰箱行业迎来了其发展史上最惨烈也最具决定性的阶段——价格战。

宏观上,住房的商品化改革催生了庞大的新房家电购置需求。但通货紧缩的压力,使得消费者捂紧了钱袋,价格成为最敏感的神经。

长虹在彩电领域掀起的降价潮,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迅速席卷至冰箱行业。一时间,硝烟弥漫,广告版面上最醒目的永远是惊爆价。

政策之手在此刻展现了其双重性。

一方面,国家推行能效标识制度,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倒逼技术升级,,倒逼企业从“拼产能”转向“拼技术”;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同大熔炉,淘汰了大批缺乏技术积累的中小企业,淬炼出真正的强者。据行业数据统计,1998-2008年间,中国冰箱品牌数量从超过200个锐减至不足50个。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产品形态也在这场淬炼中蝶变:双开门冰箱取代单门成为主流,风冷无霜技术从“高端配置”走向普及,冰箱不再是厨房角落的“功能性设备”,开始融入家居美学设计。

而在这场行业剧变中,格力的动作显得“低调却关键”——2005年前后,格力已凭借空调领域的技术积累,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压缩机采购方之一,同时开始组建跨品类研发团队,研究冰箱的制冷系统与结构设计。

2008年格力空调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登顶全球空调龙头,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积累,让多元化布局提上日程。而冰箱,作为与空调技术同源性最高的品类,成为格力多元化的“首选赛道”。

这一年,中国加入WTO已满7年,全球化浪潮下,经历过价格战洗礼的中国冰箱企业,开始具备与西门子、三星等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而格力的“冰箱梦”,恰在此时与行业的“全球化机遇”形成共振。格力在空调行业残酷竞争中练就的钢筋铁骨,将成为其迎战国际巨头的最大本钱。

黄金十年:补贴春风、消费升级与智能萌芽(2009-20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的出口引擎骤然降速。一场史无前例的宏观刺激计划启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三大政策,如同三股强劲的东风,将中国冰箱行业吹上了增长的快车道。

也正是在这一年,格力空调产销量突破了1000万台,成功登顶全球空调龙头。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为格力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2012年,格力收购晶弘电器,正式杀入冰箱赛道。

然而,作为“后来者”,格力如何借助空调产业优势实现“弯道切入”?如何将空调产品的核心科技在冰箱产业上实现“技术迁移”与“能力复用”?

鲜为人知的是,空调和冰箱的核心技术在原理上是同源的,它们都基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无论是空调还是冰箱,压缩机都是整个系统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

它负责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无论是往复式、旋转式还是变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从热力学原理上看,空调可以看作是一个“将室内热量搬到室外”的冰箱,而冰箱则是一个“将箱内热量搬到箱外”的小型空调。

正是这种底层技术的同源性,使得像格力这样在空调领域建立起强大技术优势的企业,敢于并有能力切入冰箱市场。它在压缩机研发、电机技术、流体力学、换热器设计和电控系统等方面数十年的积累,可以平滑地迁移到冰箱产品上。格力自研的R600a宽频全封闭活塞压缩机,可以让晶弘冰箱实现-38℃稳定运行,冷冻速度提升30%以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方面,农村市场被激活,消费者对开门、大容积冰箱的需求暴增;另一方面,大量的新建住宅带来了冰箱需求的刚性增长,格力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加速渠道布局——2012-2016年,“晶弘”品牌进入全国渠道。

而在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的浪潮已然兴起。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冰箱“冷藏冷冻”的基本功能,他们开始追求“精致分储、恒温保鲜、静音节能”,甚至要求冰箱成为厨房的艺术品。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对于保鲜的需求,其核心能力在于冰箱对温度的精准控制能力。温度更低并不意味着保鲜效果更好,因为过低的温度会使食品内部形成大冰晶,刺破细胞,损伤食品质量。

为了满足消费者升级的需求,格力推出了全域养鲜二代系列冰箱,搭载“光合水润养鲜”(模拟450nm蓝光+高湿,与普通保湿抽屉只能保鲜7–10天相比,果蔬25天不凋谢)、“超冻锁鲜”(-38℃梯度冷冻,氧化程度降低78.6%,其他多数品牌仅能做到-24℃)、“嫩冻凝鲜2.0”技术(-5℃过冷却微冻状态,肉类即切即用)。针对精致分储的需求,格力还推出了“五维分区存储”体系。

与此同时,互联网思维开始渗透制造业。智能冰箱的概念被提出,大屏幕、食材管理、远程控制成为新的卖点。虽然初期的智能化噱头大于实用,但它标志着行业竞争维度的一次跃升:从硬件性能转向生态构建。

渠道布局上,格力延续了空调领域的“线下深度渗透”策略。2012-2016年间,“晶弘”品牌通过格力遍布全国的二三线城市经销商网络,快速覆盖县域市场,与海尔、美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格力在这一时期明显加大了在冰箱领域的投入。凭借其在空调变频压缩机和电机领域的技术积累,格力冰箱高调打出“格力冰箱,用核心科技保鲜”的口号,尤其在风冷变频等中高端产品线上发力,试图复制其在空调市场的技术引领模式。董明珠更是亲自站台,将格力冰箱与“中国制造”的品质承诺紧密绑定。

这十年,是中国冰箱行业的“黄金时代”。规模扩张至顶峰,全球产量占比过半。但政策的阳光不会永远普照,当补贴退出,市场从增量搏杀转向存量竞争,新的挑战已悄然降临。2018年全国冰箱销量同比仅增长1.2%,市场正式从“增量搏杀”转向“存量竞争”。

生态重构:存量红海与格力的 “硬科技突围”(2019-2025)

进入2019年,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叠加突如其来的疫情,消费市场呈现出复杂的“K型分化”:一端是极致性价比需求的回归,另一端则是由于居家时间变长,消费者开始关注能够大容量囤积、有助健康、食品保鲜、操作智能和个性化的冰箱产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冰箱的每百户拥有量为101.8台,其中城镇每百户拥有量103.1台,农村每百户拥有量为100.1台。从百户拥有量来看,冰箱在我国已经属于高度普及的家电产品。冰箱行业就此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增长则依赖于更新换代和结构性升级。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我国冰箱每百户保有量

政策导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双碳”目标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的能效标准更为严苛,对环保制冷剂的要求日益提升。这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鼓励,而是生死存亡的底线。技术竞赛的焦点,转向了真空保温、自然冷媒、碳足迹追踪等更深层次的创新。

而最大的变数,来自行业边界之外。互联网科技公司以生态链模式切入,用智能互联和性价比搅动市场;甚至一些跨界巨头,开始探索基于冰箱屏幕的社区团购、内容服务等后市场商业模式。冰箱,被重新定义为“家庭健康膳食管理中心”或“智能家居入口”。

这场竞争,不再是冰箱企业之间的游戏,而是不同生态体系的对抗。面对变局,格力选择了“硬科技”与“全屋智能”双轮驱动。

在技术上,格力持续投入研发,其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技术、在光伏直驱等新能源应用上的探索,试图在节能环保这一未来赛道上建立优势。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2020年,格力发布“晶弘魔法冰箱”,搭载-5℃嫩冻凝鲜、-33℃深冻储鲜双重保鲜技术,标志冰箱产品的技术升级。2023年,推出首款平嵌产品——“超冻锁鲜系列平嵌冰箱”,采用行业首创宽频全封闭活塞压缩机、-38℃超冻保鲜核心技术及PLASMA全空间除菌净味系统,进一步提升保鲜与健康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在晶弘冰箱上沿用了空调“零部件同体系”采购逻辑,普通机型也执行高端机用料标准,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保持冗余设计,直接拉高了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远超行业水平。“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格力的竞争力所在。”董明珠表示。

在战略上,格力将冰箱纳入其“零碳健康家”的智能家居蓝图,强调与其他格力产品的协同。董明珠甚至亲自直播带货,为格力智慧家庭站台,其中冰箱作为厨房场景的核心,扮演着重要角色。2025年,格力持续深化智能化、变频、低碳技术,布局智能厨房生态。

随着国际市场对高效、健康冰箱的需求提升,格力还加大了出口比重,形成“双轮驱动”。格力凭借在压缩机技术与节能环保领域的优势,重点布局欧洲、东南亚市场——在欧洲,格力冰箱因符合ERP能效等级A+++标准,成为当地连锁卖场的主流中国品牌;在东南亚,格力针对高温高湿环境研发的“防霉菌冰箱”,市场份额突破两位数。

2024年1-11月,中国冰箱总销量为8835万台,其中出口量为4768万台,同比增长19.1%;出口量占比达到54%。

出口量增长的同时,是持续低迷的内需市场。家电消费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后者的下滑直接影响前者的销售增长。但机遇仍在,它就潜藏在消费者升级变化的需求之中。

2025年的中国冰箱行业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高端化、场景化正在拉动头部冰箱品牌逆势增长。高端冰箱成为重要的增长赛道,技术、场景、美学成为竞争焦点。

我国单身人口和老龄化人口持续增加,带来了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单身或夫妻二人组成的一代户成为社会主流,大概占50%以上。家庭的小型化催生迷你冰箱、适老冰箱等新细分品类需求。

AI技术的成熟,可能彻底重塑人机交互与食品管理方式——那个曾经只需单纯制冷的方盒子,如今必须承载关于健康、环保、互联乃至生活方式的无限期待。

政策红利的再次释放为行业注入动力。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出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购买节能冰箱的消费者给予最高800元补贴,推动绿色节能冰箱的普及,节能冰箱成为更新主力。

当消费趋势与政策共振,冰箱行业正在迎来价值重构的“焕新窗口”:从冷藏工具转型升级成为家庭健康管理中心。

冰箱行业增长放缓,格力靠什么核心技术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回望35年的中国冰箱产业进化史,如同一部微观的中国经济史诗。它被宏观的潮汐推动,被消费的欲望塑造,被政策的指挥棒引导,更被一代代企业家的雄心所照亮。它从稀缺的象征,变为普及的日常,如今又要进化成为未来生活的接口。

从1990年的“短缺经济”到2025年的“价值重构”,从“票证时代”的单门冰箱到“AI时代”的健康管理中心,这个行业的每一次迭代,都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消费需求的升级、技术创新的突破深度绑定。

在这场激荡蓬勃的大潮中,格力的冰箱故事如同一个充满张力的章节。它作为后来者,带着空调王者的荣耀与固执,在红海中搏杀,在变局中探索。它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的转型升级。

当冰箱行业进入“慢增长”周期,当全球竞争从“产品竞争”升级为“生态竞争”,格力的全屋家电战略能否真正成型?答案或许就在其三十年如一日的“技术坚守”中——从1991年至今,格力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千亿元,拥有专利数量突破1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7万项。

这种“技术驱动”的基因,让格力在产业周期的波动中,始终能找到“确定性”的突破口。在行业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的时代拐点,格力正在用技术同源和场景创新,构建着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正如董明珠所言:“中国制造业不能只赚‘快钱’,要赚‘技术的钱’,赚‘未来的钱’。”在“双碳”目标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格力冰箱的下一个三十年,或许将书写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新叙事。

Like (0)
Previous 1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