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冀南田野 解码协同创新—— “智慧田畴”调研团队揭秘邯郸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近日,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智慧田畴”调研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深入邯郸成安、曲周、邱县三地,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企业实验室、驻村科技小院、智慧农场数据中心,与100余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高校专家及农户面对面交流,团队首次系统解构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创新密码,相关成果为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蹲点调研】: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双向奔赴”

“我们带着‘如何破解科技转化棚架’的问题而来,却在与农户的交谈中发现,技术落地的关键在于‘谁来教、怎么用、如何赚’。”团队成员李双同学回忆,在成安众人信种业调研时,企业展厅里的“众信麦998”种子与田间正在收割的金黄麦浪形成生动对照——这一通过卫星搭载诱变培育的品种,单产较传统品种提升12%,背后是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四方联创”的协同网络:政府划拨300亩科研用地并配套1200万元中央资金,中国农业大学提供航天育种技术,企业建立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农户以订单模式参与种植,亩均增收3000元。 在曲周县白寨村,团队成员与中国农业大学驻点研究生同吃同住,见证了科技小院“四零服务”的落地场景:凌晨5点,小院的研究生们带着土壤墒情监测仪走进试验田,记录小麦拔节期数据;上午9点,田间课堂开讲“四密一稀”节水技术,62岁的农户王大爷掏出手机,展示APP里自动生成的施肥方案。“这样的调研让我们真正理解,技术推广不是空投,而是需要驻点打磨、农民参与的‘双向创新’。”团队成员张文星说。

【三大模式】:破解区域痛点的“邯郸方案”

通过453份问卷数据分析与100+小时深度访谈,团队提炼出三类适配模式:

企业主导型(成安众人信):构建“政产研农”三维协同机制,政府“输血”(科研用地、税收优惠)、高校“造血”(航天育种技术)、企业“活血”(订单农业推广)、农户“活血”(技术培训与溢价收购),将品种研发周期缩短至5年,较传统模式提速40%,带动10万农户进入商业化育种链条。

高校赋能型(曲周科技小院):开创“研究生驻村+农民技术员孵化”体系,15个科技小院累计培养2000名“土专家”,形成“技术研发在小院、成果转化在田间、人才成长在基层”的闭环。

政府平台型(邱县智慧农场):政府投资1.2亿元搭建数字孪生系统,整合河北工程大学无人机监测技术,企业通过“全成本托管+溢价分成”运营,农户土地托管率达40%,生产效率提升35%,破解90%的数据权属争议,成为华北首个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智慧农业示范园。 数据说话:新质生产力的 “生长轨迹”

数据说话:新质生产力的 “生长轨迹”

调研显示,邯郸实践已显现显著成效:

科技突破:众信麦 998 单产 981.1 公斤/亩,创黄淮海纪录;曲周科技小院节氮技术减少化肥用量20%,年减排氨素 500 吨;邱县智慧农场无人机作业覆盖530万亩次,效率提升20倍。

产业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72%,精深加工占比提升至 40%;晨光生物辣椒红色素产销量全球第一,曲周甜叶菊加工占全国 70% 市场份额,形成“品种改良 — 加工增值 — 品牌溢价”全链提升。

生态效益:节水技术推广减少地下水开采 3000 万立方米,滴灌覆盖率从 32% 提升至 45%,华北地下水漏斗区修复迈出关键一步。

启示未来:从“样本”到“范式”的转化逻辑

“邯郸经验的核心,在于构建了问题导向 — 主体适配 — 机制创新的协同框架。” 团队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成安的 “技术入股 + 溢价分成”、曲周的“人才双向流动”、邱县的“数据三级共享”等微观机制,为破解“产学研用”脱节提供了可复制路径。武安市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参照团队建议,在本地区推广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农户审题”的四方协作机制,力求3年内实现粮食主产区科技转化率提升 20%。

此次调研成果已形成 2万字报告,为武安市农业农村局、成安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等地提供决策参考。

Like (0)
Previous 1天前
Next 5小时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