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要求,响应国家在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其综合学科优势,成功申报举办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音乐产业人才培养项目》。本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承办,旨在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前沿性的专题考察与创新性的创作实践,整合学界与业界优质资源,为我国数字音乐全产业链提供一次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深刻理解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的行业领军人才。

2025年11月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音乐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V05顺利举行。该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承办,旨在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数字音乐产业领军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出席了开班仪式。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首兵,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李玲飞,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洋红琳,项目负责人、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安教授,授课教师代表冯亚教授,班主任张超、张荧子暄、卢梦鸽以及全国来自20多个省市区的30位学员参加了仪式。

柴剑平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出,当前我们正深刻经历着全球数字技术的浪潮与文化产业的历史性变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数字音乐人才,不仅是应对产业变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塑造国家文化竞争新优势、提升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需要。

音录学院刘首兵书记在致辞中代表项目实施承办单位发言,她提到《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音乐产业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的培训项目,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智能传媒教育”转型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的负责人音录学院副院长、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安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项目培养课程全面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将系统提升学员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音乐全产业链中的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会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培养音乐产业的领军人才。

授课教师代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亚教授鼓励同学们站在智能时代的潮头,积极向前,技术攻关、思想碰撞、促进学术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成长。

来自南阳理工学院的学员代表舒甜在发言中表示,将珍惜此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培训期间将严格遵守纪律、潜心钻研,力争学有所成、创有所获。

班主任代表张超副教授向学员们介绍项目整体的课程安排与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

仪式下半场则充分给予学员相互交流的时间,为学员们在项目授课过程中的活动与合作提供便利,并带领学员参观熟悉校内授课地点,为项目课程的正式开始拉开序幕。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音乐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将会系统培养兼具技术思维、艺术创意与产业视野的复合型数字音乐人才,将聚焦AIGC创作、智能制作、数字版权与产业运营等关键领域,着力提升人才在技术应用、内容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的核心能力。项目的实施,将推进新时代数字音乐产业人才队伍的系统建设和创新发展,助力中国音乐产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高质量前行。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平台,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
本网站提供的草稿箱预览链接仅用于内容创作者内部测试及协作沟通,不构成正式发布内容。预览链接包含的图文、数据等内容均为未定稿版本,可能存在错误、遗漏或临时性修改,用户不得将其作为决策依据或对外传播。
因预览链接内容不准确、失效或第三方不当使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错误、商业风险、法律纠纷等),本网站不承担赔偿责任。用户通过预览链接访问第三方资源(如嵌入的图片、外链等),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本网站不对其安全性、合法性负责。
禁止将预览链接用于商业推广、侵权传播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违者需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预览链接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用户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过网站指定渠道提交删除请求。
本声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争议解决以本网站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本网站保留修改免责声明的权利,修改后的声明将同步更新至预览链接页面,用户继续使用即视为接受新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