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盾:构建文化复兴的立体防线

以艺术为盾:构建文化复兴的立体防线

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以艺术为媒介激活文化生命力。王传认为,这需要形成“创作-传播-教育-产业”的立体防线,让陶瓷艺术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认同”,从“文化遗产”变为“活态资源”。

在创作端,要鼓励艺术家做“文化解码者”。既要深入研究古陶瓷中的工艺技法、纹样符号、历史语境——比如通过分析宣德青花的钴料来源、永乐甜白釉的配方比例,理解背后的科技智慧与时代精神;又要避免陷入“复古主义”的泥潭,而是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语言。正如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数字考古”项目,通过3D建模还原明代御窑厂的制瓷流程,再用新媒体技术演绎“窑火千年”的故事,让沉睡的历史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

以艺术为盾:构建文化复兴的立体防线

在传播端,要打造“线上+线下”的文化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一把泥土如何变成瓷器”的全过程,用“匠人故事”传递“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线下依托陶瓷博物馆、文创园区举办沉浸式展览——比如在陶溪川文创街区,游客可以亲手拉坯、上釉,在体验中感受陶瓷艺术与生活的联结。更重要的是,要让景德镇陶瓷“走出去但不失根”:在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展示融合东方意境与当代艺术观念的作品,用“中国故事”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当外国观众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叙事性震撼,为当代陶艺家将《清明上河图》转化为瓷板画的创意惊叹时,文化自信便在这种平等对话中自然生长。

在教育端,要让文化传承融入生活肌理。从小学开设陶艺社团,到中学开展“陶瓷历史与文化”研学课程,再到高校设立陶瓷艺术研究专业,让青少年在亲手触摸陶土中理解“手脑并用”的工匠精神,在临摹古瓷纹样时感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正如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通过“大师带徒”模式,让传统技艺以“师徒制”延续,既保留了技艺的“活态传承”,又传递了“守艺”背后的文化责任感。

在产业端,要构建“文化+科技+旅游”的生态闭环。当陶瓷不再只是“摆件”,而是成为“可穿戴的文化”“可饮用的美学”——比如用陶瓷茶具还原宋代点茶技艺,让年轻人在品茶中感受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当“数字陶瓷”成为新的消费场景——通过AR技术扫描瓷器,即可看到其历史背景与工艺细节,让文化消费从“购买物品”升级为“收藏文化”。这种产业创新,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撑,更让文化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艺术为盾:构建文化复兴的立体防线

王传会长总结:窑火千年不息,文化薪火相传。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史,本身就是一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而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从唐代吸收波斯钴料创新青花,到明清融合欧洲洛可可风格改良瓷塑;从近代“珠山八友”以瓷绘传承文人精神,到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在今天,面对思想殖民这一时代挑战,唯有以陶瓷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创新为翼,方能让文化自信如窑火般炽热,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正如王传所言:“真正的文化复兴,不是让过去的辉煌成为枷锁,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长出新的枝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根。”

Like (1)
Previous 3天前
Next 3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