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稻浪里的“虫情哨兵”

三十余载稻浪里的“虫情哨兵”

当清晨薄雾未散时,江西省万安县窑头镇坪头村的稻田里,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弯腰拨开稻丛,仔细查看稻蔸上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这是该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植保站临近退休正高级农艺师段德康同志工作的日常。当城市还在沉睡时,这位与病虫害搏斗三十余年的“老哨兵”,已踏上监测稻飞虱迁徙轨迹的征程。

三十余载稻浪里的“虫情哨兵”

稻田里的“活地图”

“虫情就是军情,分毫耽误不得。”这是段德康同志数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工作信条。1993年自江西农大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基层植保战线。三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县17个乡镇的阡陌沟垄,练就了“见田知虫、观叶识病”的绝活,逐渐成为当地农田的“活地图”。2015年8月,高陂镇出现稻飞虱异常暴发,当地农户紧急反映虫情,他连夜驱车30多公里赶赴现场,细致核查虫态后,立即群发预警短信,为3.2万亩稻田抢出3天防治窗口期。2025年4月,依托灯下监测数据和历年病虫规律分析,他率先预测出二化螟呈重发生态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二化螟大规模爆发成灾。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愈发坚信,精准监测与快速响应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利器”。

农药瓶旁的减法大师
面对部分农民“多打药才安心”的传统观念,段德康始终以严谨的专业态度,推动“减少用药、绿色防控”理念落地生根。2021年,百嘉镇九贤村种植大户肖锡礼因稻纵卷叶螟爆发急红了眼,执意将药量提高至常规的三倍。“老肖你看!”段德康掏出口袋放大镜,“叶片背面的虫卵早被赤眼蜂吃空了,再打药纯属浪费!”他当场释放赤眼蜂卡,并耐心向肖锡礼讲解生物防治的优势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七天后,虫害果然自行消退。肖锡礼深受触动,之后主动参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成为当地农民的“榜样”。

三十余载稻浪里的“虫情哨兵”

泥腿子教授的移动课堂

裤管沾满泥浆的段德康,是农民心中值得信赖的“土专家”。他用方言编写的顺口溜,让复杂的农业防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纹枯病像烂衣裳,见病打药莫着慌;破口初期用井冈(霉素),穗期再用就白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农户轻松掌握防治技巧。2024年8月稻飞虱高发期晚间,他在五丰镇白沂村打着手电,在稻田里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当灯下虫量超过百头时,明日务必下田排查!”村民王乃宁感慨道:“段工的手电光照亮了我们的稻田,更照亮了我们对丰收的希望。”

大地上的丰碑

三十载春秋,段德康同志收获了一身“勋章”:晒成古铜色的脸庞、被农药灼伤的手背、常年弯腰落下的腰肌劳损。办公室抽屉里,26本田间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田间病虫消长,也浸透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执着与热爱。
“2021.9.3 ,窑头通津村百亩玉米基地,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
“2023.5.18 ,宝山石塘村,第二代螟虫孵化高峰期确认…”

2025年早稻丰收季,青年技术员小邓跟着他下田,看着老段轻抚稻穗的专注神情,突然懂得:“师父用三十年告诉我们——所谓粮安基石,就是日复一日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段德康同志用笨功夫诠释了真正的匠心。那双沾满泥土的胶鞋,量遍的不仅是稻田虫口密度,更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虔诚坚守。他是稻浪里的孤勇者,更是新时代的“粮食卫士”。

Like (0)
Previous 5小时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