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以“三大宣传阵地”、“三级防控网格”、“三类设施保障”为核心的防溺水“三个三”工作法。江西省万安县弹前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有效筑牢了防溺水安全屏障。
筑牢“三大宣传阵地”,增强村民防范意识
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先导,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声部的宣传体系,推动防溺水知识入脑入心。筑牢校园教育主阵地。 中小学将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35次,确保全乡30个班级、1213位学生全覆盖、课程全落实。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进行安全提醒。暑假期间,联合“家、校、村”开展2次12场“召回”行动。拓展社会宣传新阵地。 依托村民微信群、乡村“大喇叭”、公众号等平台,每日发布防溺水公益广告、预警信息和安全知识。组织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爱心妈妈”等队伍进村入户,针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精准宣传和关爱帮扶。河边开课,开展“童心筑梦·护航成长”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实践”双课堂模式,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巩固家庭教育基础阵地。 通过开展“入户听诉”“万师访万家”等活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856份、签订安全责任书335张、召开家长板凳会81次,普及并压实学生监护人的第一监管责任。创新布置“实践性”安全家庭作业,如绘制家庭-水域风险图、共学自救知识等,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构建“三级防控网格”,紧盯重点精准发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水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三大关键要素,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乡级统筹,重点水域“挂图作战”。 成立乡级防溺水工作专班,对全乡范围内的河流、水库、山塘、在建工程水域等重点危险水域摸排74处,划分高风险区域20处、低风险区域54处,实行“一域一策”清单化管理。明确21位乡级责任人和25位村级责任人,确保每一处风险水域都有人管、有标识、有设施、有巡查。网格巡查,重点时段“加密值守”。 将午后高温期和傍晚两个重点时段的巡防作为核心任务,网格员实行“定人、定时、定域”三定巡防,排查重点水域高频玩耍孩童178人,每日2次对重点水域和高频玩耍孩童开展常态化巡察、高频次教育。邻里共治,重点人群“结对守护”。将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缺乏有效监管的重点人群作为核心对象。排查重点人员325人,建立“重点人群名册”,实行“监护人、教职工、校领导、乡干部、村干部”五级结对包保。建立“邻里互助圈”村民微信群12个,倡导邻里之间相互照看孩童,发现未成年人临近危险水域及时劝阻并通知家长,构筑起一张温情而有效的监护网。
夯实“三类设施保障”,提升物防技防水平
坚持保障下倾、投入下沉,持续加强安全设施硬件建设,从源头上减少风险、提升应急能力。
设立警示标识设施。 对摸排出的全乡74处危险水域,在岸边醒目位置设立至少1块安全警示标识牌,清晰标注“水深危险、严禁游泳”等警示语,在重点水库明确水域名称、危险等级、水体深度、管理责任人及紧急联系电话,做到“一域一牌”。配齐应急救援设施。 在事故易发、多发水域周边,标准化配备并定期维护救生圈、安全绳、救生竿等简易实用救生设备,设立集中存放点,明确管理责任人,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取用。截至目前,已新增防溺水 “四个一”设施18处、建立救援队7个。完善安全隔离设施。 对临近道路、村庄、学校的重点高风险水域,采取工程性防护措施,共计安装防护栏2500余米、隔离网100余米、生态整治58余处,在圩镇、深水区增加10余处防溺水“喊话”监控,实现物理隔离,从根本上减少人员涉水风险。
通过实施“三个三”工作法,弹前乡有效整合了各方力量与资源,实现了防溺水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深刻转变,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筑了坚实防线。(刘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