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出色的相机,更是入门视频创作者的“神装”。
人们都说摄影是主观的,摄影师决定一张照片的好坏。
但有时,设备确实可以反作用于摄影师,特别是在一个摄影师原本并不擅长的题材和领域里。比如这几年随着手机摄影的流行,我就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用了某某新发布的手机后,我觉得我会拍人像了/用了某某手机后,我会拍星空了……(当然,我也会用相机拍~)
极光、星空与火山
EOS R5 Mark II – RF15-35mm F2.8 L IS USM
相机拍的人像
EOS R5 – RF24-105mm F2.8 L IS USM Z
对于一个走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的人来说,还有什么不会拍呢?我想,视频可能是最后一个领域。
不是说我不会拍视频,而是有些因素一直困扰着我。稍微思考了一下,我觉得是以下几点:
1 对视频装备的恐惧,我总觉得拍视频,不再带个稳定器、滑轨、监视器等等说不过去;
2 对视频后期的恐惧,因为它与照片调色流程完全不同,从头学起很麻烦;
3 视频设备与拍摄装备之间的不共通性,我不想携带两套装备出门。
这些问题,在我使用了佳能 EOS R50 V 之后,开始逐一被解决。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使用 EOS R50 V,从发布之初的开箱视频,到后来的拍照功能体验,我用它拍了不少素材。而这次,我终于有机会好好用它感受一下视频的乐趣了。
对,是乐趣。
不是它不专业,只是我觉得如今的绝大多数设备,其专业性已经超出了用户的需要。怎样轻松,怎样好玩,才是我和多数用户所关心的重点。
1
打消装备恐惧
—— 镜头选择思路,与拍照完全不同
以过去拍照的观念,如果让我在一支 F1.8 光圈镜头和一支 F4 光圈的镜头之间选择,我肯定会选 F1.8。如果让我在一支「定焦」镜头和一支「变焦」镜头之间选,我大概率也会选定焦。
RF50mm F1.8 STM的“上机照”
这对拍照没错,但是,对视频来说,就未必很合理了。
就像我这次搭配佳能 EOS R50 V 的 3 支镜头,分别是:
– RF50mm F1.8 STM
–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 RF-S10-18mm F4.5-6.3 IS STM
它们中最便宜的 RF-S14-30mm 属于 EOS R50 V 的套机镜头,网上拆机售价不到千元。另外两个稍微贵一些,但也都不过一千五百元左右。
电动变焦套头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我一开始毫不犹豫的装上了 RF50mm F1.8 STM,因为它是定焦,光圈大,折算后焦距又是适合人像拍摄的 80mm。
我用它拍了很多满意的人像照片,但拍着拍着,我觉得有点不太对了。因为我想「边走边拍」,不带稳定器,「直接手持」的那种边走边拍。
正如我前面说的,以前我不想拍视频,就是因为懒得携带像稳定器这样的额外装备。所以这次的拍摄我也想尽可能的去手持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 EOS R50 V 的「增强」防抖模式非常有效,特别是在与RF-S14-30mm F4-6.3 IS STM PZ这支镜头配合时可以进行协同防抖,获得极佳的稳定效果。
EOS R50 V配合RF-S14-30开启防抖后拍摄
相反,另外两支原本不怎么看得上的小光圈变焦镜头,却因为拥有 IS 光学防抖,在配合 EOS R50 V 的机内防抖时,都能获得非常稳定的画面体验。
特别是当开启「增强」防抖模式后,后两支变焦镜头都能让我完成「手持边走边拍」视频,效果堪比用了稳定器或滑轨。
堪比稳定器的「增强」防抖模式
EOS R50 V配合RF-S14-30拍摄
尽管「增强」模式会折损一部分视角,但这两支镜头富裕的就是视角。RF-S10-18 自不必说,这是一支等效全画幅上 16-29mm 的小巧镜头,小得离谱,我甚至可以用一个杯子把它装下……
另一支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也比过去 18mm 起步的套头广了 4mm,等效后是 22.4-48mm 的焦距。
非常小巧的RF-S10-18mm F4.5-6.3 IS STM
所以这样的焦距一方面给机内「增强」防抖模式预留了裁切的空间,另一方面,正因为视频本身拥有移动运镜的特点,所以裁切后也可以通过平移、旋转等运镜来展现画面的广度。视角并不是唯一的正确选项。
在使用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时,我还在咖啡馆里用它拍了不少更近距离的移动镜头,可能不说的话,你会觉得这是上了稳定器后拍的,但实际上它就是手持拍摄的。
关闭防抖的效果
开启防抖的效果
甚至我还将这对组合直接交给了没什么拍摄经验的模特小姐姐去自拍,画面也很稳定,完全可用。
当然,假如你像我一样还是带了一个小小的三脚架,那么也是可以完全关掉防抖,去体验等效 16mm 的超广视角的。
等效16mm拍摄的照片
RF-S10-18mm F4.5-6.3 IS STM
这时,别忘了将视频分辨率设为 4K 30P,因为这一组合下的 EOS R50 V 是 6K 超采样的画面,细节拉满。
等效16mm拍摄的视频截图
RF-S10-18mm F4.5-6.3 IS STM
同样,如果你不需要移动,而就是固定机位拍人物的视频,那么也可以用 RF50mm F1.8 STM 拍摄 4K 30P 视频,因为这时无裁切的视角能获得更好的距离和景深效果。
使用RF50mm F1.8 STM拍摄的视频截图
所以这次我用佳能 EOS R50 V 拍下来最大的感受,不只是这台相机本身的功能有多强,还有对于整个 Vlog 创作的观念改变。
我可以完全忘掉参数和过去的条条框框,去手持拍出流畅稳定的视频,不用带稳定器和滑轨。
事实上,这台相机还有很多贴心的加分设计,比如:
1 竖拍螺孔 & 手柄握持感,拍久了不累,还省了 L 板;
2 变焦拨杆 —— 配合变焦镜头甚至可以拍出希区柯克变焦来;
3 模式转盘 —— 最快到达某一拍摄模式的,还就是转盘;
4 前置录像按钮 & 旋转屏 & 视频拍摄指示灯,方便自拍,也方便我随时查看拍摄状态,避免漏拍的尴尬。
第一个阻碍我拍视频的理由解决了,接下来看第二个。
2
拍摄时,就完成了调色
—— 丰富的机内摄影与滤镜
其实对拍照片来说,调色都是我很烦的一件事。虽然我的照片色彩很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大多来自于我拍摄时已经想好的,然后根据当时所想,通过不同的软件或 App 去复现。
但视频调色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从头学费时间,也费钱。在这方面,佳能 EOS R50 V 给我发了 3 块糖:
我们依次来聊。
2.1 视频美肤 – 平滑皮肤短片,清晰度不是第一位的
其实对于照片来说,人像皮肤的处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视频更是可以看做是连续的一串照片。所以如果机内有优化皮肤的选项,显然能省大事儿。
在佳能 EOS R50 V 中,SCN 场景模式下就能调用新增的「平滑皮肤短片」模式,并可在 1-5 级之间进行选择(默认是 3)。
我简单对比了默认级数和不开启的效果,能看出画面会变得更加柔和,有利于掩盖模特小姐姐皮肤的一些瑕疵。
默认效果直接拍摄
平滑皮肤模式拍摄,等级为3。
当然啦,在平滑皮肤的同时,画面细节也会变得模糊一点。对此我觉得如果是拍摄人像主体的视频,默认的 3 级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如果想做更专业的视频人像皮肤处理,可能也不会使用这个模式了。
顺便一提,在「平滑皮肤短片」模式下面,是「特写演示用短片」模式,它适合拍摄类似带货直播的视频,可以对突然接近的物体进行对焦,而不会始终聚焦于人物的眼部。
对此,我也让小姐姐做了一个演示,其实你会发现这个模式用在 Vlog 拍摄中也很好,可以丰富影片的表现手法。
2.2 色彩滤镜 + 2.3 电影比例
这两块糖我想要一起聊聊,因为我喜欢将它们组合起来使用。
EOS R50 V 内置 14 种滤镜系统,而所有这些滤镜,又都可以在开启 2.35:1 的「电影视图」时使用。
二者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可以不后期调色的拍出电影感画面的方法。
具体效果我们可以看一看实拍视频的截图:
「故事青橙」滤镜视频截图
「故事蓝」滤镜视频截图
与之前拍摄照片时的取舍相似,在拍摄视频时,我比较喜欢用 COLOR 滤镜系统中的「故事青橙」拍摄有人物的画面,有点“港风”;「故事蓝」则适合室外拍摄有建筑、大场景或本身偏冷掉的室内场景;而「美味暖」则可以用来拍美食……
当然这次我也尝试了更多效果,这在后面会展开讲到。
2.4 功能彩蛋 – 找到主角 & 慢慢变焦
还有两点关于视频拍摄的,和调色虽然没啥关系,但我觉得都属于提升拍摄效率的功能。那就是「注册人物优先级」和「镜头光学变焦速度」。
前者可以从已经拍摄的照片中识别并选取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注册 ——显然,我注册的是本视频的主角小姐姐的面部。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拍摄像街头这样有很多路人的场景时,EOS R50 V 就能始终自动找到并对被注册的小姐姐进行对焦,不会对焦到路人甲脸上了。
GIF图:淘气的高难度人脸识别对焦测试~
在纷乱的街头拍摄 Vlog,这样的智慧功能显然能让我省心不少。
除此之外,「镜头光学变焦速度」功能可以控制像 RF-S14-30mm 这样电动变焦镜头变焦速度。其实就是当你转动镜头的变焦环或机身上的拨杆时,相机会依照你的设定来或快或慢的进行变焦。
电动变焦速度调节界面
上方为轻拨时的速度,下方为重拨时的速度。
这对于拍人时的希区柯克变焦或是拍景物时的拉近效果都很有帮助,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希望的效果来进行速度调整。
利用慢速平滑的电动变焦拍摄的“希区柯克”式变焦效果
这就是 EOS R50 V 在功能上的贴心之处。其实某些功能我觉得也并不是那么常用,但当我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等着我,这种感觉非常好。
3
2 合 1 的体验
—— 它也是拍照很棒的相机
刚刚提到了这台相机拥有 14 种滤镜,既可以用来拍摄视频,当然也可以用来拍照片。比如这次我就在咖啡馆里尝试用亮白色、清澈浅蓝、清澈紫和清澈琥珀等滤镜拍摄人像。
「亮白色」滤镜
「清澈浅蓝」滤镜
与故事系列较强的对比不同,清澈系列要柔和许多,适合不同的表现风格。
事实上,正因为 EOS R50 V 拥有众多滤镜效果,才让它可以成为日常拍摄的随身相机,而不仅仅是一台专用于 Vlog 的视频机。
而在拍摄照片时,我这次使用的三支镜头也都展现了各自的特点。
– RF-S10-18mm F4.5-6.3 IS STM —— 也许是最被低估的 RF-S 镜头,它特别小巧轻便,只有 150g,视角却非常广阔。它不会成为外出携带的负担,只会带来以为的惊喜。
RF-S10-18mm F4.5-6.3 IS STM伸入荷叶下方拍摄的画面
–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 除了前面提到的 14mm 广角端和出色的防抖外(镜头本身就有约5级防抖效果),其实还拥有 30mm 端的 0.15m 最近对焦距离,此时放大倍率可达 0.38 倍,用来拍美食的细节再好不过。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拍摄的微距效果
– RF50mm F1.8 STM —— 它上涨的价格就说明了它的价值,这支镜头可以拍出漂亮的背景虚化照片,是拍摄人像的不错入门选择。
RF50mm F1.8 STM拍摄的人像大光斑虚化效果
此外, 正如过去文章里提到的,EOS R50 V 还支持鸟眼、车辆识别对焦,拥有佳能招牌的超强追踪稳定性和能力。
所以整体来看,这台相机其实很全面,并不仅仅是一台 Vlog 相机,可以满足多种创作需求。
兔子总结:
入门视频神装?
在我看来,“神装”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格外强大,领先一个时代的规格配置,比如超高的像素,或是超大幅面的传感器 —— 比如能拍 8K 视频的佳能 EOS R5和R5 Mark II。
另一种,则是极为人性化,既满足用户需要的一切,又在很多用户自己原本想不到的地方,预先设计好了非常好用的对应功能 —— 比如这次的 EOS R50 V。
APS-C画幅+RF卡口是这台相机的根本
这台相机从设计上就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佳能过往的所有机型都不一样。它打破了很多佳能相机在功能和设计方面的条条框框,比如手柄处的螺口,比如圆润的造型,内置的滤镜,平滑皮肤视频,升格/慢放的 S&F 模式……
圆润的造型加上黑白两种配色,让这台相机的识别度很高。
这些功能和设计上的进化,一方面说明了佳能对于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影像品牌依然拥有革新的动力与能力 —— 这是我看好 EOS R50 V的原因。
当然,这台相机也一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对我来说,它已经用自己的表现让我觉得日常携带它进行创意 Vlog 拍摄是一件非常轻松、有趣的事情。所以,它绝对可以说是兼顾视频与拍照的「随身全能相机」了。